从这些戏骨们表演的一个比一个精彩的台词独
对于真正技艺高超的人来说,是早已经设计和想好了自己要去怎么表演,怎么呈现得更有层次,这些背后已经深思熟虑做足了功课,把他们放在场景情境里去验证合不合适,表现的时候分寸和火候拿捏得当即可,而情感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是夹杂控制力之中的。
从优秀的演员的表演我们会感受到,当你融入进去的时候,你就是人物,就是整体故事蓝本的一部分,当你与作品浑然天成的时候,就是你怎么表演、怎么表达、都是合乎情理的都是对的。要跟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和故事做朋友,真心的理解、真诚的沟通和真挚的交流,剔除掉空间上存在的距离感,所表演出的人会更生动形象,故事的叙事感和逻辑会更有说服力更清晰。
什么是符合环境切合实际的说,什么是凸显人物内心展示个性的说,什么是有感染力、爆发力拨动心弦的说,这些优秀的演员和戏骨前辈们表演的经典台词独白片段,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认真观看、仔细揣摩、研究细节,并且反复学习感悟,是对朗诵者的表演创作和审美提升极其受益的!
《声音的行者》本篇粗浅赏析,仅为一家之言,只在与朋友们一起学习和欣赏,共同进步和成长。
朱旭在话剧《哗变》中的精彩片段独白
话剧《茶馆》片段——于是之版本
焦晃、朱旭、石维坚三位展示非凡台词功底
《大宅门》陈宝国独白片段
《剩者为王》金世杰独白
《雍正王朝》唐国强独白片段
原来,我只是简单觉得演员们的表演和朗诵,不只是代入感、感染力强,又都及其具有共情力。所谓共情,可以理解成感同身受。对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源自于内心发散出来的爱与善意,尊重和理解,同情和敬畏,这种由心而外不由自主的感受力、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就是共情。
现在,可能我的理解又有了变化或者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那就是”心象“。
那么,什么是“心象”说?
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先培育一个心象来,再深入找其感情基础。焦菊隐先生在《导演的艺术创造》一文中头次提到“心象”的概念时作了一个注解:“心象’,有人译为‘意象’.”在这里是指郑君里先生在他的著作《角色的诞生》中曾把翻译为“意象”,所谓“心象”,就是在自己的“心”中所“看”到的他角色的形象。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人本能的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丰富的内心,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对生活的理解和生活中的人的细致洞悉观察以及文化积淀、审美积累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可以孕育出源源不断的好作品。生活中的体验,那些你真情实感感受过的人和实物,这些存在思维和脑海里只要你能记住的内容,还有那些你真的去为此努力过而流逝的时间,就一定能够用得上帮助到你作品表达得更好、更有温度和厚度。
正如,于是之老师曾经所说:”演员往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
《嘿 老头》李雪健独白片段
《血色湘西》王劲松独白片段
冯远征在话剧《哗变》中的精彩片段独白
吴刚在话剧《哗变》中的精彩片段独白
朗诵,是声音的传达,生活的体验,内心的感受,真实的情感,酸甜苦辣咸的情绪,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控制的度的界限,好的朗诵表演,控制的恰当好处就是关键!当然,这里面必不可少的还有文学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朗诵,看着已然从小众艺术发展成大众艺术,实则是这种看似特别红火的普及和热度,只在数量而缺少了实打实的质量。这里面的绝大多少人,依然是朗诵、朗读不分,将二者混淆,对两者的基础概念和表现手法一知半解或者未理清楚头绪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表达。良莠不齐,一哄而上!这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需要更多智慧和大浪淘沙。
如果一个朗诵者,在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只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了诵的主导,而是将两者完全分离,这势必让朗诵者自己陷入表达误区,就好像浮萍,自己迷茫找不到方向,听者也感觉不到作品诚意。朗诵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想要朗诵好,没有细致入微的思考,没有深思熟虑的严谨,没有不断打破常规不破不立的思想,而是过于坚持自我陷入自己的孤芳自赏里,技艺是很难更上一层楼的。
好的朗诵者,一定是专业性和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发挥,但表达呈现又不会失去控制,不言而泣,不怒而威,言由心生,言而有物,恰当好处,合情合理。表演,不能没有章法,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也可以不循规蹈矩,但是绝不能为了演而演的流于形式,对形式刻意追求,而不是从内容、从内心、从情感、从感受出发,只有浮夸和套路的表演,就丢失了作品的根和魂。
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实践,不是一句空话,学习也不该是自己骗自己的只说不做。因为,每一个追求的过程,每一次深刻的钻研和感悟,每一份执着的努力,每一种脚踏实地的刻苦和坚持,都是在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加码。
表演艺术、有声语言艺术更是如此,不学不会,不练就废!唯有奋发,不断历练,方能行稳致远,绽放出更闪耀的自己。
我们认真对待每次作品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