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鼓励孩子“顶嘴”-生活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我为什么鼓励孩子“顶嘴”-生活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在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的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怎么这么差?都怪她爸爸。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们颇为震惊。我给了女儿一个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地说:“抗议无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话,这么做还不够可怜。”听了这句话,女儿果然安静了,眨巴眨巴眼睛,从地上站了起来,小嘴噘得老高。
  
  “你对她说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惊地问我,“孩子这么快就不闹了!”我解释说:“这是我们家的辩论小游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是古代辩论艺术里常用的辩论方法。”我从女儿出生前就痴迷于此。那时女儿虽然小,但在教她何为“说服”的魔力上,我已经下了不少功夫。
  
  顶嘴的孩子,情商更高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应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但现实情况是,不少父母一听孩子反驳、反抗大人,就给孩子冠以“顶嘴”“不乖”之名,让其闭嘴。
  
  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人把3岁定为孩子可不可爱的分水岭——3岁之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父母掌控,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呆萌”,于是可爱;3岁之后,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件事都要表达一下不满意的地方,甚至不惜发脾气,于是不可爱。
  
  但换个角度来讲,懂得乃至敢于顶嘴,不正是孩子长大的一个信号吗?孩子可不是为了顶嘴而顶嘴,当他们顶嘴时,他们想得到的,是大人的关注和回应;想知道的,是大人对自己会有多少耐心;想传达的,是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这是孩子提高情商的必经之路。弗吉尼亚大学曾组织150个13岁的孩子,让他们描述自己和爸妈之间的一场矛盾,两年后,再对比他们与爸妈的争吵方式,等他们长大后,再对比他们与同事的相处方式,最终发现,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小孩,能更轻松地应对同事之间的意见分歧,能更冷静地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
  
  表达,是为了让对方听见
  
  因此,我非常乐于孩子与我“顶嘴”。但这还不够,我还要教孩子辩论术。从“顶嘴”到“辩论”,孩子就能完成从“表达我自己”到“让你听见我”的本质转变。
  
  不少人一听辩论术,就觉得“腹黑”或者“尖锐”,其实,它只是让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每当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我都会提醒他,牢牢记住自己的观点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顾自己说——每次他解决完冲突,我都会多问一句:“你的朋友最后认同你了吗?”
  
  我一直想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说“不”,这就需要用到辩论术中的3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毋庸置疑的理念和令人动容的情感。
  
  其中,“逻辑”是最基本的,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都得找到最合理的说服别人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想怎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样的小事在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都要发生无数回。“Mary不让我玩这辆车。”“她为什么不让呢?”“因为她是一只小猪。”“所以,Mary不让你玩车是因为她是一只小猪?”……
  
  “逻辑”是最基本的要素,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得找到最合理的说服别人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想怎样”。
  
  这种重复,是让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关系。让孩子意识到:怎么可能因为不让你玩车,Mary就变成小猪了呢?逻辑上不成立,别人怎么可能答应你?
  
  让孩子尝到努力争取权益的甜头
  
  而当孩子们诚恳地试图说服我,让他们多看一会儿电视时,我都会尽可能地满足——这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双倍的满足:一来,他们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节目;二来,他们享受到了成功说服别人的快乐。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为自己的权益争辩。事实上,对于看电视本身,他们已经在试图说服我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少坏处。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冬天,他坚持要穿一条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一开始,我搬出了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且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冻裂,被冻裂的滋味可不好受。”“但我还是想穿短裤。”道理说不通,我开始打“感情牌”。我把自己身上的长裤腿卷起来:“你看看,这么冷的天,如果我穿成这样去上班,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儿子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把短裤穿上。“你为什么这么想穿短裤呢?”“因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它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我的天……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说服了我:不容他人质疑的理念(我看上去不蠢),缜密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被冻裂后的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闹,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而用父母的强权打击他呢?
  
  “好吧。”我说,“等我和你妈征得老师、校长的同意后,你就能穿短裤去上学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成交。”
  
  他开心地拿出雪地靴,而我开始给学校打电话。几个星期后,校长宣布把儿子的生日定为学校的“短裤短裙日”,校长本人也会穿短裙去上班。那时还是2月中旬,我们都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区共识的温暖和舒适。
  
  每个家庭都该养成“餐桌会议”的习惯
  
  随着孩子们越来越大,我在各种家庭谈判中输得也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把我说得哑口无言,让我十分生气,但这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回想这个过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养成“餐桌会议”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还曾专门为此提出过4条详细建议:
  
  1。家庭辩论是为了教会孩子自己做决定。当你和孩子分析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时,记得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选择(比如暑假是去沙滩玩,还是爬山)。更要记得告诉孩子,他们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暑假既去沙滩玩又去爬山),然后让他们自己根据现实情况做决定。
  
  2。聚焦在未来。关于过去或现在的讨论,总是低效的。“谁把玩具弄脏了”“好孩子不会把玩具弄脏”都不如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保持干净”有价值。
  
  3。奖励正面的情感。对于所有尖叫、生气等行为,都取消奖励,这时候顶多说一句“回来,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参与讨论的孩子,才能得到奖勵。
  
  4。偶尔让孩子赢。当他们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据理力争又颇有几分道理时,没有比好好奖励他们更有价值的了。过去我图方便,经常用慢炖锅煮各种食物,后来儿子受不了了,说:“即使一只猫,它的食物也不会总是湿漉漉的。”
  
  说得多好,我第二天就买了一堆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