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生活
朋友J先生自认为是那种熟人极多的人。从孩子上学到老人看病,J先生总有渠道找到熟人,办成难成之事。人在河边走,总有湿鞋时。在人情圈子里摸爬滚打,J先生当然也少不了应对“杀熟”与“救熟”。
“救熟”无须思量,手中的便利与人情,送给熟人朋友的回报,肯定高于陌生人,差别无非是能力与人情的大小;而“救熟”的另一面“杀熟”,则每每是一局感情与理智的微妙博弈。
就像这一次,J先生的一位医生朋友请他帮忙找几箱市面上紧俏的波尔多拉菲古堡红酒。平时滴酒不沾的医学专家突然对酒如此上心,J先生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是要派大用场的。
想到朋友多次为老母亲的病情奔忙,J先生反而决定这次不“救熟”,要“杀熟”。
J先生想,朋友既然求到自己,一定是信任自己人脉广,能找到靠谱的酒商,买到真货。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家奔着保真来的,价格上自然也有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预期,你为了友情一味杀价,卖酒的朋友不高兴,要酒的朋友说不定也不买账,以为你用假酒忽悠他。
所以,J先生给医生朋友的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至少15%。当然,为了体现高有高的价值,J先生专门向酒商朋友要来海关的检验检疫证书,还精心准备了酒庄的历史、酿酒年份、酒评介绍和饮用说明,洋洋洒洒做了10多页PPT。
果不其然,看到J先生专程送来的酒和打印出的PPT介绍,医生朋友感受到远超预期的情谊,只看了一眼发票的总额就如数转账。
陶醉于精确捕捉人性的喜悦没几天,J先生就接到另一个朋友的求助——设计并预订一趟去安徽黄山的旅游线路。凭借自己某旅游网站钻石贵宾的级别,J先生不到半小时就订好了机票和酒店,把行程和价格发给了对方,还附上了自己的推荐理由。
没想到10分钟后,电话打来,朋友开口就问,怎么你找的酒店和机票价格,都比我自己查得要高?是不是想“杀熟”?J先生顿感冤枉,我堂堂钻石级贵宾,下单只能更便宜,哪里会贵呢?
结果几天后,媒体接连曝光一些电商平台凭借对用户购买记录、消费偏好的大数据分析,专挑高频次、大额消费用户“杀熟”。这一切做得毫无痕迹,让人在挨宰的同时,还畅想着这就是“贵宾待遇”。
如此高段位的“杀熟”,让J先生深感震惊,原来自己那点小小的人性分析的伎俩,在庞大的数据面前渺小得犹如一粒尘埃。
懂你,却不是为了爱你;帮你,却是为了骗你。这也许就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塑料友情”吧,在“救熟”與“杀熟”之间,J先生感觉自己几十年的修炼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