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成长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水渠-成长

为了寻找盖文学馆舍所用的国产装饰石材,我和我的同事来到了新疆。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老的伊犁将军府附近盖了一座纪念馆。我们决定抽空去看看。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我看见路旁有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五米宽,河水流得很急,岸两旁有很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渠,是人工开挖的,叫“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它一下子,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对他,我不是一般的崇敬了。想想看,那是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充军万里,背井离乡,凄凉至极,却依然是一派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队官兵屯垦,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
  
  总之,这条小渠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令我激动不已。林则徐的一生充满了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竟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那小渠可以作证。
  
  新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日丽,日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抓住这个关键,挖渠引水做了表率。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的身份,而且人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一个姓林名则徐的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