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火箭容易造汽车难-视野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造火箭容易造汽车难-视野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需要反思。
  
  人海战术,通常会通过投入难以想象的巨大人力去解决问题,在土木建设工程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肯定会发挥巨大威力。在制造业上,并非人多就可以干得好。因为人再多,也生产不出液晶显示屏(LCD)和中央处理器(CPU)。
  
  在“日本制造”的主战场——高精尖零部件,根本不用很大的人力投入。中国的化工厂,则要组织一定规模的人力,将日本制作精密的零部件高效组装在一起。
  
  制造一辆汽车,大致需要使用2万-3万个零部件。像机床、电视机、照相机这些产品,虽然所需零部件不如汽车那么多,但也是由大量零部件组装而成的。
  
  制造工业产品,需要不少关键零部件。比如汽车制造,在中国,以合资方式生产汽车的美国、德国、法国甚至韩国厂家,需要的关键零部件,多是从外国引进的。
  
  制造一种产品,并不是仅仅以“最终组装”为目的。
  
  从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设计和试验,到追求制造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为什么说“造火箭容易造汽车难”?难就难在重要零部件长期工作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取决于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等方面的水平和长期积累的经验。
  
  长期以来,日本和欧美汽车厂商在中国所展开的生产活动,仅仅是一个“最终组装”阶段。哪怕中国发展为第一汽车大国,世界上主要的大汽车厂家中,也少有经营者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在产品组装方面,哪怕是“恐怖的富士康速度”,也不能创造很高的利润额。
  
  苹果iPhone、iPad,包含几百个零部件,其中,90%在美国以外生产,半导体来自德国和中国台湾,内存来自韩国和日本,显示屏、电路板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芯片组来自欧洲,稀有金属来自非洲和亚洲,所有这些零部件,最终都由中国富士康进行组装。在利润分配上,中国企业是最吃亏的。
  
  其中,产品利润的60%被美国公司分走,因为苹果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意,主要在美国进行;日本是塑胶、金属等材料供应国,拿到产品利润的20%;韩国凭借技术输出,供应部分零部件,拿到的利润份额不到5%;富士康只负责组织工人,最终组装产品,拿到的利润份额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