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长
前两天,我和同事吃饭时讨论起工作午餐问题。一位年轻同事说:有没有免费午餐,是中西公司文化的一大区别。我提出异议:“我也在中国工作过多年,换过几个单位,但我怎么从来没有吃过免费午餐啊?”
不料,我却遭到另外几位来自中国大陆年轻同事的围攻:“你那都是什么年代的老黄历了?时下的中国,只要是白领工作,公司不提供免费午餐的恐怕不多了!”
那位从午餐辨析出中西差异的年轻同事甚至说,如今不提供免费午餐的中国公司,大概都很难招到或留住人才。
我由此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各类单位时常出现的“分鸡分鸭”的场景。那时中国人虽然工资不高,但单位里却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点儿实物,作为员工的福利,像水果食品、鸡鸭鱼肉、保暖杯……不过,中国公司免费午餐的大面积推广,还是在我离开中国之后出现的“新鲜事儿”。
相比之下,西方公司的经理们就比较缺乏想像力,除了定期给员工发放干巴巴的薪水之外,就是偶尔派送同样抽象的奖金支票。上班无班车,午餐不免费,就连工作期间喝杯咖啡,也得自个给冷冰冰的自动饮料机喂硬币。
“内部福利”中西不同
其实中国公司或机关提供的“免费午餐”已远远超出了字面意义。在中国,许多垄断性行业的员工还享受着“垄断福利”。比如铁路职工出门坐火车不用买票甚至可以享受卧铺待遇;电力系统职工每年可享受几十到几百度不等的免费“福利电”;电信职工装电话、打电话都有免费等优惠……
其实,要论这种“内部福利”,西方公司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我原先工作过的英国广播公司,员工也享有免费使用公司电话的福利(虽然只能打本地电话);再比如,《金融时报》的员工下班后也可免费带走一份本报报纸。
但中西公司工资外福利的区别在于:一、西方公司的这种福利规模小,种类少;而中国公司或机关的“内部福利”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某些单位员工非货币福利的价值甚至能够超过其工资和奖金收入;二、中国许多公司或机关不肯把实物福利折算成金钱发给员工,是为了绕开有关的财务规定,或是为了逃税,因为在西方公司里,某些工资外福利也是要纳税的。最近,我就收到了英国广播公司寄给我的一份2.2英镑的报税通知单。因为在我离开BBC时,一些以前的同事为我饯行,按照公司规定,饭钱不能用公款,酒钱可以用公款,但酒钱不管钱多钱少,均属必须报税的福利。
“免费午餐”谁来埋单
谁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中国单位内部的“免费午餐”就长盛不衰,而且花样不断翻新,档次不断升级。但细究下去,天下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午餐”,因为不管吃客掏不掏钱,最终还是要有人来埋单。官员的“免费午餐”,纳税人要埋单;垄断行业员工的“免费午餐”,消费者要埋单;即使是私营公司雇员的“免费午餐”,表面看来是老板埋单,其实也是老板把你的薪水变成了你不一定想要的实物,把你的奖金变成了你不一定爱吃的饭菜,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埋单。
目前在伦敦城市大学攻读EMBA学位的史春,曾经先后在英国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和伦敦分行工作过。最近,他来我家做客,对我说,他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伦敦,都没有享受过渣打银行提供的广义和狭义的“免费午餐”。他还告诉我,他的大学同学中有许多人毕业后选择去中资银行工作,“他们工资单上的钱自然比我少得多,但他们有公务车、福利房,经常发鱼发肉、分鸡分鸭,手上还时常攥着一大把用不完的购物券,如果这些东西全部折算成金钱,那他们的收入绝对不会比我少。”
但史春对他的选择一点儿也不后悔,“我宁愿老板把我应该享有的所有福利都以货币形式支付我,由我自己来选择花钱的方式。如果我在中资银行工作,如果我不贪污受贿,那么,即使我有机会来伦敦,我也没有富余的现金,来支付EMBA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