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8)春秋四大名“卜”(下)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本期故事紧接上文,继续讲述春秋时期几次著名的占卜。
(三)穆姜得吉卦而不验
穆姜,齐国女子,鲁宣公夫人,鲁成公母亲,聪明智慧但作风不检点(聪慧而行乱)。
公元前575年,穆姜和卿大夫叔孙宣伯私通,打算除掉季文子和孟献子后夺取他们的权力和财产。
于是,穆姜就逼着儿子鲁成公除掉季文子和孟献子。但文子、献子是鲁国重臣,且此时正值晋楚鄢陵之战爆发前,鲁国要出兵参战,正值用人之际,鲁成公于是以此为借口拖延。
穆姜气急败坏地指着成公的两个弟弟说:“你如果不答应,他们两个谁都可以当国君。”
鲁成公见母亲如此不堪,就在坏聵临时驻扎下来,派孟献子加强了宫室守卫,防止兵变,一切收拾妥当,才加入盟军。
叔孙宣伯贼心不死,进谗言让晋国的郤犨逮捕了季文子。
范文子找到晋国的中军元帅栾书,说季文子连续辅佐了鲁国两位国君,他的妾不穿丝绸、他的马不吃粟米,如此清廉的官员,我们不能残害人家,于是晋国释放了季文子。
宣伯阴谋败露被驱逐出境,投奔了老相好的娘家——齐国。到齐国后,又与齐声孟子不清不白,后来连自己也觉得玩得太过了,偷偷跑到了卫国。
宣伯被赶跑后,穆姜也被放逐到东宫。
刚住进去时,穆姜算了一卦,遇“艮之八”,太史说:“这叫艮变随卦,随是出走的意思,你一定很快就会被放出来。”
穆姜是个聪明人,冷静下来后,便预知了自己的命运,她说:“不会的。《周易》说,随,元亨利贞,无咎。但我一个妇人参与了动乱,原本地位低下又没有仁德,不能说是元;使国家不安定,不能说是亨;胡作非为害了自己,不能算是利;丢弃寡妇的身份而姣颜媚人,不能说是贞。我没有上述德行,而是选择作恶,能没有灾祸吗?我一定会死在这里。”
穆姜说得没错。公元前564年,穆姜“薨于东宫”。汉人刘向《列女传》把她放进了孽嬖传。
结论:神明不会保佑坏人,无论坏人多么虔诚。
(四)崔杼贪色自取灭亡
公元前548年春天,齐国大夫崔杼帅师侵略鲁国北部边境。
鲁襄公很担心,想派人向晋国求助,但大夫孟公绰却看出了端倪说:“崔杼将要有大志,本意不在于侵略我国,一定会很快撤军。”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齐军空手而归,随后就发动叛乱,杀死了齐庄公。
这次叛乱的导火索又是一个女人——齐国棠公的妻子,崔杼的家臣东郭偃的姐姐姜氏。
又是齐国姜氏,一个绝色美女辈出但大多不守妇道的族群。
棠公去世后,东郭偃驾车拉着崔杼去吊唁,崔杼一见姜氏就害了“相思病”,就托东郭偃去撮合。东郭偃说咱们都是丁公的后代,不合适。
崔杼不死心,找人占筮,得“困”之“大过”卦,太史都说吉利。
拿给陈文子看,陈文子说:“这些太史是顺着你的心意胡说八道。从卦象看,丈夫从风,风吹落妻子,不能娶。而且卦辞说‘困在石头中,据守在蒺藜中,走进屋中,看不见妻子’,这都是凶兆。”
崔杼不为所动说:“她一个寡妇,有什么妨害?再说他的丈夫已经承担过凶兆了。”于是娶回了家。
然而不久之后,姜氏就和齐庄公勾搭在了一起,庄公甚至把崔杼的帽子当礼物送人。使者劝庄公悠着点,庄公不听。恼羞成怒的崔杼动了杀机。
从鲁国撤军后,五月的一天,莒国国君因这次战役的缘故前来朝见,庄公在北城设宴招待。崔杼推说身体不好,没有参加。
庄公不知是计,借口去探望崔杼,找姜氏幽会。姜氏推说有事进入内室和崔杼从侧门离开,齐庄公久等不来,拍着柱子唱起了情歌。
一曲未罢,甲兵四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众人也不答应。
庄公想跳墙逃跑,被人一箭射中大腿,乱刀砍杀。紧接着,齐国的很多重臣也被崔杼杀死或自杀。
晏子听说后,来到崔杼家中,把齐庄公的头放在自己大腿上放声大哭,然后站起身,向上跳了三下,才起身离去。
崔杼的手下建议杀了晏子。崔杼说:“他是民众尊崇的人,不杀他,可以赢得民心。”
结局:齐庄公被草草安葬。两年后,崔杼的儿子崔成等相互争权,发生内讧,左相庆封趁机攻灭崔氏,崔杼上吊自杀,尸体被齐景公戮曝。
公元前538年,逃亡吴国的庆封被楚人灭族。
报应来得何其迅速!!
结论:春秋末期,“忠君”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史官们开始在行文中或多或少透露出以下观点:
无论国君多么混账,做臣子的也不能随便弑杀。
中国几千年封建史,那么多的英杰俊才,竟然没有一个人明确提出不受限制的权力的危害性,致使一代又一代人永远匍匐在所谓的“天子”脚下,哪怕他是一个疯子甚至彻头彻尾的渣滓,也要口口声声地称颂“皇上圣明”,良可慨也。
国学经典欣赏:
(崔杼杀齐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