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文人-成功之钥
饥饿似乎是艺术的发源地,而许多文人在饥饿中呕心沥血地经营文字,奉献出许多耀眼夺目的作品。童话诗人顾城,厌倦了上海逼仄的空间,想去外地生活,最终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上。也许,诗人可以逃离厌倦的空间,却无法逃离肉体的基本欲求,他需要食物填饱肚子,在这个远离人烟的小岛上,他只能自己四处去寻找食物。“有人指着一棵树告诉顾城,这可以吃。于是顾城就从这棵树的树根开始尝起。这树是巨大的,南太平洋岛上所有的植物都是那么肥硕巨大,把人类映衬得很小。小小的顾城从根上开始啃一棵树!”(王安忆《岛上的顾城》)只是到最后他才知道:这棵树可以吃的是它的花蕊,而不是根或者它的皮。最后,是海里的牡蛎救了他,给了他活下去的食物。当饥饿像影子一样到处跟随的时候,顾城无奈地叹息:“身体是多么麻烦和累赘的一件事啊!”不知道灵魂是否可以离开肉体活着?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也不能离开俗不可耐的肉体,需要用可口的食物把它喂养得好好的,才可以在精神海洋里自由地游弋。
莫言是靠“饥饿”发迹的作家,他的作品里布满了饥饿的因素,有人说莫言是靠描写中国的贫穷成名的,这话是对莫言的一种污辱。饥饿从来都是艺术家思想萌芽的土壤,文人自然也不例外。莫言多次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当作家最初的理想,是因为受到了作家可以一日三餐吃饺子的诱惑。一天可以吃上三顿饺子,这对饥肠辘辘的莫言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啊!莫言在饥饿里成长,然后又用饥饿成名。
著名作家萧红曾痴痴地追问:“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萧红原本可以不受这些饥饿折磨的,她能够拥有富足的生活,可那不是她想要的,那只是没有灵魂的肉体渴望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她逃离了故乡。也许和顾城一样,她能够逃离故乡,却无法逃离饥饿,灵魂可以高贵,肉体却俗不可耐地需要食物来滋养。萧红是在极其饥饿的状态下,写出了《生死场》《跋涉》这些作品的。倘若不是饥饿的要挟,她是否能从心灵里流淌出这样精彩的作品呢?
这些饥饿的文人,他们是优秀的、伟大的,在他们的心中,灵魂是大于肉体的,他们宁愿让肉体痛苦、饥饿,也要追求灵魂的自由,从而喂养出光彩照人的巨著。而那些利用文字向势力与金钱献媚,从而换取一点残汤剩羹的人,他们不配称为文人,他们深深地污辱了纯洁的文字,写出的东西也如那些伪劣产品一样难有光泽。唯有饥饿是属于灵魂的,是心灵的深度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