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写悲剧英雄-成功之钥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司马迁了。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了《史记》,中国的历史会少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记载。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成语,譬如“破釜沉舟”、“完璧归赵”、“鸡鸣狗盗”、“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都是来自于司马迁。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他都有很崇高的敬意,所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会尊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司马迁最让人赞叹的是,他写的历史人物,都非常有“人性”。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喜怒哀乐、有弱点、有感情。司马迁笔下的几个悲剧英雄,尤其栩栩如生,令人惋惜,也令人敬爱。
司马迁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惟有悲剧英雄才能真正体会悲剧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悲剧英雄。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形容自己的,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短短的两句话,其实表述了悲剧英雄的人格特质。悲剧英雄都是富有才华的,对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乡里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名声。
司马迁的巨大悲剧发生在公元前98年,那年他大约是47岁。当时的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刘彻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的全家应该被诛杀。司马迁与李陵相识,但是来往并不多。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刘彻下狱,处以“宫刑”。可以想象,刘彻对于犯颜直谏的司马迁,给了一个最极端的羞辱。刘彻要让司马迁愧对他的祖宗,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你是“负不羁之才,无乡曲之誉”的司马迁,你会怎么办呢?司马迁说:“皇帝玩弄人的生命,好像掐死一只蚂蚁一样。如果我选择死亡,我算是什么东西呢?我只是一个傻子,活该去死的罪犯而已。”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是要像蚂蚁一样被皇帝搞死?还是让羞辱追随自己的余生,生活在别人的轻蔑之下?
最后,他选择了屈辱地活着。他活着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写一部史书。这件事他的父亲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期望他能完成这部著作。司马迁很清楚,他是有能力、有机会完成这部巨著的。他与父亲司马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读了很多很多的史书;他与父亲,都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准备写这部书;他曾经壮游天下,在民间采集了很多的史料。我相信,司马迁很清楚地认识到,全天下只有他有机会、有能力,写下这部史书。如果他不写,别人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的生死之间,有很大的轻重差异。他选择了屈辱地活着,因为他如果选择了死,他的一生,就只是一个傻瓜罪犯,死得活该。他屈辱地活着,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了。我想,对他来说,《史记》完成了,他的人生的意义就结束了。
一代旷世奇才司马迁,有学问、有个性、有文采、有感情,结果被刘彻给处以极其不堪的“宫刑”,是他一个绝大的悲剧。司马迁承载着无比的屈辱,完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是英雄。所以,司马迁是个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典范。
关于这本浩瀚巨著,司马迁在《史记》的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说,此书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我觉得疑惑的是,在公元前九十多年的那个时代,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巨著呢?当时应该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装订成册的吧!那么一本52万字的竹简书册,到底要占用多大的空间,如何来保留呢?何况司马迁还写了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一本在郊县,一本在京城。司马迁拖着残疾而受屈辱的身子,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努力啊!
司马迁写《史记》,写活了那个时代的两个悲剧英雄。这两个悲剧英雄,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汉飞将军李广,他们得到了后人千年的礼赞与讴歌。我想,如果没有悲剧英雄司马迁,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就不会如此生动感人。司马迁的悲剧,造成他自己的英雄色彩;也因为司马迁的悲剧,才能让另外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司马迁的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
换句话说,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如果是换了个人来写,可能是完全的乏味无趣。所以,他们的故事,能有司马迁来写,也是他们的幸运。
有趣的是,这两位悲剧英雄,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司马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司马迁是否也是替自己,做了个千秋的历史评价呢?他没有赢得皇帝的心,但是他终究会赢得天下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