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中国儿童成为精神上的“东亚病夫”-人与社会
举目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和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无一不把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这种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出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为例,它们都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和作家们深知,无论是对儿童,还是对成年人,家都代表着永恒的人性,意味着纯粹的爱与幸福。一个没有家的人是痛苦的。失去了家,就失去了整个世界。所以,家的魅力在这4部儿童电影中,表现得温暖而又脉脉含情,激发着孩子对家的热爱与忠诚。
像《绿野仙踪》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如何通过反省自我,重新在内心深处努力发现和体会家的价值,并最终回归家庭、回归亲情的温馨故事。这部电影于1939年由美国米高梅公司首次推出,当年即获得巨大成功,差一点儿击败风靡全球的《乱世佳人》,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尽管它仅仅是一部童话歌舞片。而小主人公多萝西在北方好女巫的帮助下,在历经各种奇妙的遭遇后,两秒钟内就回到了堪萨斯农场的家,并不仅仅是利用了红鞋子的魔力,更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说了三遍“没有任何地方能跟家一样”。它呈现的家的价值观念是:只要心中有家,就能永不失去家,即便一时迷路,也能瞬间回家。
相比之下,无论是《宝莲灯》,还是《虹猫蓝兔七侠传》《喜羊羊与灰太狼》,我们又何曾看到家的温暖影子?《宝莲灯》中,沉香的父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沉香的母亲也自始至终没向儿子提起过父亲,这个家是不完整的;有着人伦之亲的舅舅杨戬,又是一个邪恶的象征,他甚至缺少最基本的人性,尽管他和外甥有着同样的命运。沉香只有用暴力彻底打败,甚至杀死道德观念保守的舅舅,才能救出母亲。他和曾养育了自己的舅舅之间。除了暴力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比如亲情的和解。这样的一部电影。留给儿童的是什么?是救母的勇敢,还是亲人间的仇杀?
这种价值观念,让我不寒而栗,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阴影。曾几何时,正是这种只有“大家”没有“小家”,只有“集体”没有“个体”,只有“村长”没有“父母”的社会,扭曲甚至泯灭了人性,出现了无数幕子女与父母划清所谓阶级界限的人间悲剧,也使整个民族和国家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悬崖止步,直到如今,中国人依然是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时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当红的儿童影视作品,依然制造和传播这种扭曲、泯灭人性的价值观念,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可叹,无数中国儿童痴迷于这种垃圾影视作品;可叹,无数中国儿童的父母随波逐流。丧失基本价值判断能力:可叹,无数中国媒体从业者推波助澜,对其津津乐道,而不是大加挞伐;可叹。无数中国思想者不屑于深入解剖此等“小儿科”,而陶醉于所谓国之大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制造的中国儿童电影,与世界经典自然有着遥远的距离。
近百年前,鲁迅曾高呼“救救孩子”。现在,这警钟依然在响,而且更加震耳欲聋!要“救救孩子”,不要让中国儿童成为精神上的“东亚病夫”,就今日而言,救救中国儿童电影,救救中国儿童电影之土壤的中国儿童文学,救救中国儿童文学之土壤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全力拉近中国儿童电影和世界经典的距离,让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成为中国儿童的精神营养,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