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无聊?战国3个有趣成语故事,第二个直接导致秦国换王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太无聊?战国3个有趣成语故事,第二个直接导致秦国换王

鼎最早是用于烹饪的锅具,后来逐渐变为中国古代的礼器,而关于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个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举鼎绝膑都是怎么起源的。

根据《左传》记载,夏朝开始,大禹把天下归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让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了九尊鼎。九鼎上刻画了九州的名川大山和珍禽异兽,每尊鼎

代表了一个州。这九尊鼎就代表了夏朝的国土,而拥有九鼎的天子就是这九州的主人。

问鼎中原

“九鼎”在夏商周三朝是真实存在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崛起,如若不是各个诸侯相互制衡,周朝早就不复存在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时期楚庄王兴盛楚国。他贤明治国,加强建设,支持改革,富国强兵。在成为春秋霸主地位后,楚国派兵进逼周朝王城,并且在城外举行宏大的阅兵仪式。当时的周定王非常畏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派使者到楚军前举行慰问仪式。楚庄王有意展露实力,竟然当场问使者:听说周天子有九鼎,这鼎都是多大、多重呀?

这个问题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之言,而楚庄王直接问使者的意思也有“灭周夺鼎”的威胁。使者名叫王孙满,他委婉地说:周朝虽然势弱,但终究还没灭亡。现在夺鼎,名不正言不顺,恐招来祸害。

楚庄王也不在意,带领大军去攻打郑国了。

问鼎中原代表一个人或势力图谋甚大,有侵吞天下的志向和能力。

举鼎绝膑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继位第四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宜阳距离周王朝的都城洛阳非常近。周武王也有“问鼎中原”的想法,所以直接来到周朝祭祀的庙堂。他当着周朝官员的面参观代表九州的九鼎。当看到刻着“雍”字的鼎时,当场说这尊鼎属于秦国,要带回咸阳去。

周朝的官员既害怕,又无奈,只能说这鼎重达千斤,没人能拿走。秦武王自大,用了浑身力气把鼎举起,可是这鼎实在太重,他举到一半就脱手了。鼎掉下来当场砸断武王的腿骨,血流不止。待回到馆舍众人慌忙医治,因为伤重,挨到半夜武王去世了。

后世以“举鼎绝膑”比喻高傲自大、没有能力却要做超出能力的事、不堪重任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人。

一言九鼎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围困都城邯郸。赵王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平原君要带20人一起完成这项使命,可最后少了一个人。这时候毛遂主动自荐,平原君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平原君见到楚王后,和谈进展缓慢。毛遂主动来到二人面前查看,他按剑前行,十分英勇。楚王傲慢,让他退下。可是毛遂却说:你不答应联盟就是依仗我们人少,你们人多。现在我距离你这么近,一剑就可以伤到你。楚王无奈,只能继续听他陈述。

毛遂详细分析了赵、楚两国的历史渊源和合作的必要性。如果两国联手,必定获得巨大好处。楚王被有勇有谋的毛遂说服,果断出兵救援,楚、赵两国合作打败了秦国。

事后,平原君夸奖毛遂:我自持见多识广,可是没有发现毛遂的才干。毛遂先生让赵国在楚王面前地位上升,堪比九鼎,他的几句话顶得上百万雄狮了。

这就是“一言九鼎”的出处,它最初的意思是:说出的话非常重要,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成败,并不是指说话要讲诚信的意思。

三个关于鼎的历史故事都出自春秋战国,三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诸侯混乱场景。鼎的价值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它代表的周王朝: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决定了他君主的地位。

周天子虽然持有“九鼎”,但诸侯的崛起让周王朝危危可及。偌大一个王朝已如风筝一般,摇摇欲坠。周天子早已变成了一个虚无的名号,不论是楚庄王还是秦武王,他们敢威风凛凛的“问鼎”,就是因为其代表的势力强大。

只有强者才拥有话语权。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