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故事传承经典,焕发新生和活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10月18日,“民间故事·经典‘新生’”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阅读+”主题对话的首场活动。
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分别以《口头文学遗产的传媒传承》和《如何看待民间文学的保护和开发》为主题,阐述经验心得。
白庚胜表示,对于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故事的保护是时代课题,在抢救性保护之后,现在已进入以传承为核心的保护阶段。对此,要进行六个方面的传承:第一是生命性传承,以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第二是生产性传承,五千来年中华民族创造了生产方式,要对依附在其上的文化进行保护;第三是生活性传承,主要指中华民族的优秀生活传统及其文化的传承性保护;第四是学术性传承,建立学科体系、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学术队伍、学术机构、学术传统;第五是教育性传承,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方面传承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第六是媒体性传承,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作超时空的保护传承,扩大影响面,强化传承力。
苑利表示,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借鉴价值。他认为,面对民间文学类遗产,我们的第一件事是保护好、传承好,即面对原始资料,我们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科学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要求坚守‘原汁原味’保护原则”。
然而,这种保护并非要将民间文学变成僵死的文物,而是要进行产业化开发。苑利提出,产业化开发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编辑、出版、展演等方式,展示民间文学转化为商品;二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作家、艺术家创作源泉,通过改编,让民间文学重回民间。
在论坛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表示,中国优秀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华文化的民间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实现中国民间经典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经典民间故事焕发“新生”活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
此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