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丨首场代表通道7名代表均来自基层,讲述了这些动人小故事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会议开始前,开启了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了7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他们分别是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代表、空降兵某营政治教导员余海龙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代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墎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代表。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首场“代表通道”的受邀代表均来自基层,分别从新时代党员精神、农业技术助力产业扶贫、英雄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基层教育和教育扶贫、回忆舍己救人“时代楷模”、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回答了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每年在“代表通道”上首位接受采访的代表往往昭示着当年最重要的事件。2023年首场代表通道上,首位接受采访的是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代表,他讲述的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救治经历和抗疫感受,契合新冠肺炎这个2023年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而今年首位接受采访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党史宣讲员袁晶代表,她讲述的是共产党员不忘使命永葆初心的精神,契合今年建党100周年这种重要的时间节点。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记者分会场
首场代表通道
亮相代表比去年多一位
每年的首场代表通道均受到高度关注,哪些代表会走上代表通道,他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也是当年最受关注的话题。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23年的首场代表通道,代表分享的主题包括发扬民族文化脱贫致富、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社区工作和基层立法声音、市政水道工作和女排精神。总体来看,对比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首场“代表通道”,今年的登上通道的代表们有7位,而去年则是6位。
今年7位代表所讲述的内容,多以故事的形式展开,用质朴却又生动感人的语言中体现了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更以小见大的折射了重大国家政策对个体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七名代表金句不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的袁晶代表:
红船精神如何鼓舞共产党人
袁晶代表来自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浙江嘉兴,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从事党史宣讲工作,她在代表通道上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参加过解放战争89岁的老共产党员来到红船边接受党的教育,另一个则是用红船精神鼓舞年轻党员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这一老一幼两个故事前后呼应,却折射了同一个主题——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改变。“什么是远大理想,什么是初心使命?青年党员就应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袁晶代表总结说。
▲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代表
来自基层的郭艳玲代表:
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
郭艳玲代表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的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她分享了两个小故事,说明了在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农技人员们的努力下,产业扶贫有力的帮助了内蒙古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郭艳玲感慨说,正是有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我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边远地区的教师孔庆菊代表:
所在县劝返失辍学生125名
孔庆菊代表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一名教师,这里是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地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她讲述了一个劝返失辍学生的故事,并指出自己所在的县已劝返失辍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 孔庆菊这样说道。
致力敦煌保护的苏伯民代表: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
苏伯民代表是一名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者。他回忆说,曾经的莫高窟无人管理,自然和人为破坏比较严重。但是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苏伯民表示,敦煌文化在形成过程当中所秉持的包容、借鉴、吸收的文化胸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文化自信。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代表
与死神较量的医生查艳代表:
对生命的救治,每提速一秒就是一次胜利
查艳代表是来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一位大夫,也是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中国天眼”医疗救援组组长。她讲述了一个以“FAST”速度与死神较量,挽救被毒蛇咬伤的“中国天眼”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那是去年夏天,有一位驻地专家被毒蛇咬伤,突发急性肝肾功能损伤和溶血。他们立即启用救援直升机,迅速到达基地,一边在机上对专家进行救治,一边以最快速度到达三甲综合医院。通过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等多学科治疗,专家很快痊愈。
“对生命的救治,每提速一秒就是一次胜利。”查艳还记得,家住毕节市威宁县金钟镇新营村的一位孕妇怀上了双胞胎,在怀孕期间,她出现了高血压、高血糖、蛋白尿等多种并发症。去年3月,孕妇面临生产并突发紧急状况,她的家距离市级医院有170多公里。我们立即启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做好疫情防控保障,仅用39分钟就将孕妇送达手术室,保住了母女三人的生命。而过去,从她的家乡到达市级医院,需要花一天多的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北京报道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