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太原江湖趣事(三)手表的故事
前两篇文章写到了太原的服装流行历史,今天有了兴致,再聊聊男人们的最爱--手表的故事吧。
在六七十年代,太原市姑娘们找对象时看上的最好的职业是什么?你恐怕想不到,排行第一的是采购员,第二是司机,第三是售货员(特别是菜市场卖肉的),第四是粮站的售货员。采购员排名第一是因为当时他们能在全国各地出差,能买到很多紧俏的物资;司机是因为当时汽车极其紧俏,找上一个开车的司机,不仅平时除了有外快,而且拉煤拉大件等东西特别方便,在娘家人和朋友面前倍有面子;菜市场的售货员特别是卖肉的手里掌握着割肉权,当时大家割肉要最肥的,因为肥肉能炼油,炼下的猪油能够炒菜,给当时饭里添一点荤腥,谁都不喜欢要瘦肉;粮站的售货员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一定的调剂细粮的指标,在当时每个人1月28斤供应粮中白面只占25%的情况下,能多买到几斤白面或者挂面,那真是天大的福气。
当年姑娘结婚,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三转一响”:“三转”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其中最低要求是要有一块手表。当时买表并不像现在有钱就能买到,而是要凭号,真是一表难求啊!为了一张表票,很多人要彻夜排队去排号领取,或者托亲戚托朋友找关系走后门。记得有一年我的一位舅舅结婚,为了买到一块表,大冬天的早晨,不到六点带着我赶到柳巷亨得利表店排表票,一到亨德利大门口,情景着实吓了我一跳。黑压压的排票队伍从窗口拐了几个弯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排队的人们有的穿着棉大衣,有的身披毛毯,更有甚者身盖棉被在草席上而卧。我一打听,大多数排票者是半夜来的,舅舅看看估计没什么指望,就决定下一个放票日再来吧。而我又冷又饿,哭的要吃东西,最后去代代红饭馆喝了一碗片汤才算罢休。
当年手腕上能戴上一枚手表,那绝对是“杠杠的”荣耀,没有金,那也是金光闪闪,沾沾自喜的感觉。戴上手表,意味着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戴上手表,表明你对时间的珍视;戴上手表,可能会成就一个婚姻......不过,和当时人们的穿着都是黑色灰色一样,手表也多是相似度极高的表,连女士们佩戴的也是大大的男表,因为那时还没有专门的国产女表。手表品牌就那么几个:天津手表厂的海鸥牌和北京牌,后者因为表盘上有毛主席书写的“北京”二字,拥有很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但全国人民最爱的仍然是上海产手表。当时仅在上海,就有“上海”,“钻石”, “宝石花”三个耳熟能详的手表牌子,其中“上海”牌更是如雷贯耳。卖价128元,那时如果能有一枚“上海全钢表”,会令人羡慕不已。
当然,在个别高级干部或有海外关系的人,手上也带有瑞士表。那是绝对的奢侈品,如罗马,欧米伽,英纳格,梅花等。但价格已经上200元以上了。要知道那个年代,拥有稳定工作的多数人工资是大家熟悉的“三百六十大毛”——也就是36元,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月挣54元,这些钱对于日常家庭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要省下钱来买几百元的瑞士表,谈何容易?记得有一首手表童谣:“劳力士,欧米茄,英纳格,大罗马,瑞士手表甲天下,空中霸王是梅花”,可见当年梅花表的价值远在劳力士之上,现在反而倒过来了,劳力士的价格很坚挺,而梅花表已沦为三线品牌了。
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发生巨大变化。国产手表突然变得不吃香了,不用表票也能买到。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国内表厂产量提高出现过剩,而且产品样式陈旧,不带日历和自动上弦;
第二是日本手表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其代表就是双狮牌东方表。当年日本人在中央电视台大做广告,使双日历全自动的双狮表成为中国人眼中新的贵族表,但正品一块卖到300多元,港台等地的商人仿制了一大批假表,一块批发价只卖50元,由很多南蛮子带到北方来贩卖,一块能卖到120元以上。当年太原钟楼街街上,刚开始是南方人挎着一胳膊手表贩卖,这些人挣了大钱,就到晋阳饭店上海饭店和并港歌舞厅天龙歌舞厅等地大吃大喝唱歌跳舞消费,看着当地的小混混眼红不已,所以出现了跌码码(就是混混手里拿一个装水的酒瓶,看见南蛮子就撞上去,打碎以后说这里面有很贵的酒,必须赔我几十块钱),掏耳朵(就是拿一个蘸点红药水的棉签假装掏耳朵,看见南方人撞上去说他耳膜捅破了,必须赔钱等敲诈行为),其中杰出代表就是出生在钟楼街帽儿巷的三马虎等人。南方人就是聪明,发现惹不起当地混子,转而花钱雇佣社会上的大油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太原人讲话叫“架马南蛮子”。后来三马虎等人发现卖表来钱更快,所以和南蛮子讲好,从他们手里批发上假表,然后在钟楼街柳巷等繁华地段卖。并把业务范围扩大到大同临汾运城本地,狠挣了一笔钱,这也是太原黑社会团伙起家时最初的资金来源。这些人有了钱就开始招兵买马,从云南等地买来五连发猎枪等枪械,到后来太原社会人打架,就看你的管子(锯短的5连发猎枪,便于在大衣里携带)冲不冲(有多少)。而当年雄霸太原的如满族坟混子队伍,解放路的回民支队,黑土巷的菜刀队等的没落,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融入柳巷钟楼街开化寺的市场经济范围,没有挣到钱,打架的武器不是抡着半头砖或菜刀,就是拿着三轮刮刀或钢丝锁,闹架的时候,人家对面一亮出管子来,朝天放上一枪,吓得他们四散而逃,根本干不过有钱的混子队伍了。还有一批混社会的是以贩烟起家的。上文讲过,从广州贩回外烟卖的利润很大,包括从云南能批到红梅烟桂花烟,利润也很大,所有另外一些有头脑有势力的混混,就组织上人马去贩烟,也发了大财,其杰出代表就是当年号称太原一丁的丁W先生。
第3个原因就是石英电子表的冲击。
八十年代,广州深圳有一批港资背景下的新表厂新品牌崛起。先是以每块没有牌子仅卖七八块钱的走私电子表卖到了太原(成本仅一块五)。很多人都带上了这种时尚新颖的表,便宜呀。当年太原有一个国营老厂华杰电子厂,厂长叫崔晋宏,他脑子非常灵活,引进了外资生产电子表,1984年4月6日,华杰电子联营公司在太原诞生,这是山西省第一家合资企业,华杰电子表很快占领了全国电子市场80%份额,年产3000万只,远销海内外。一炮打红之后,福建乃至香港都出现了很多华杰假冒品牌,这也是我们山西本土产品吊打南方产品的一个奇迹。
崔不仅救活了这个厂,而且养活了一大批职工,厂子成为太原的纳税大户,他本人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企业家,后来,华杰拿卖电子表的钱转向了房地产,在如今南中环东大街北张村地段开发了一个楼盘叫国际大都会,可惜当年连亲贤街还是一片农田,北张庄那块地连马路都没有,孤零零的盖起一大片楼房,一到下雨的时候路泥的进都进不去,根本没有挣到钱。所以有人说搞企业太难了,步子迈得太快,容易扯着蛋;步子迈慢了又容易被淘汰。华杰进入房地产的时间远远早于恒大万科碧桂园等巨头,可惜由于山西政策环境都不宽松,这么好一个企业,后来慢慢的就不知音信了,联想到山西当年还有一批在全国很好的企业,像春笋电视机厂,海棠洗衣机厂等等都倒闭了,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九十年代,深圳一家飞雅达表厂推出了一款高级电子表,金光闪闪的表面,金光闪闪的坦克链,每块定价1580元,当时就属于最豪华的表了。当年亨德利总店已从柳巷搬到了现在大南门,那块表就放在临街橱窗最显眼的位置,成为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