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陶母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风有多重要
陶侃,东晋时期名将,以优异的战功和政绩博得世人的称颂。历史上记载,“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路不拾遗”。
这样一位被江南人民历代传颂的人物,他的成长经历绝对是一个励志故事。
对于渴望有所成就的年轻人来说,陶侃是个够得着的学习榜样。正如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哺育一样,陶侃母亲湛氏的教子故事也如孟母教子一样,载入史籍。古人将她与孟母(孟子)、欧阳母(欧阳修)、岳母(岳飞)四人并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我们就从湛母教子的点点滴滴,来汲取英雄人物成长的养分。
(一)截发筵宾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贤媛》中记载了陶侃母亲帮他待客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陶侃的同郡好友范逵等数人,路过陶侃家乡时,天色将晚,又值冰雪封道,便到他家来投宿。可没想到的是,陶侃家贫至极,根本没有招待客人的条件。正在陶侃为难之际,母亲过来说:“你先努力把客人留下,其他的我来想办法。家里再没有,做人也不能失礼。”
无钱买米,母亲便趁客人们闲谈之际,毫不犹豫地剪下长发,出门卖与邻人,买来了粮米酒菜;没有烧柴,就把屋角的边柱劈了,让客人烧炉取暖;没有马料,就把垫在床上的草席扯出切碎,充当马草。整个接待非常周到,连人带马都没有受到一点遗落,让客人们非常感动。范逵一行到了洛阳后,相与言传,颂为美谈。
有这样的母亲指导待人接物,陶侃怎能不会为人处世,结交友朋呢?所以陶侃一路走来,朋友们无不帮忙,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名声。
(二)土物饯行
陶侃后来在范逵的举荐下当了县令。这更印证了一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即将赴任之际,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娘拿不出什么东西给你,就送你三件土物吧。”于是,湛氏就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到了官府之后再看,自然也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待到陶侃来到驻地,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一看,里面竟然只是包着一块坯土、一只土碗和一方白色土布。
生儿当知母。
一看这些东西,陶侃立刻就领悟了母亲的用意。那便是:一块坯土是要自己永远记住家乡故土,不能忘了出发的路;一只土碗是要自己保持本色,千万不能因为贪恋荣华富贵而数典忘祖;一方白色土布是要自己为官清清白白,廉洁奉公,永不变色。正是母亲这番无言的忠告,深深地烙印在了陶侃的心里,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之、恪守之。
俗话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老师教得好,学生自然做得好。一个有大格局、大胸怀、大眼光的父母,才是孩子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在母亲的指导下,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母亲所望,正直为人,清白为官,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三)封坛退鲊
陶侃曾经在海阳任县吏,主管渔业工作。生性孝顺的他,一想到贫居乡间的慈母,总觉得心里亏欠,想着有朝一日好好回报下辛劳的母亲。
有一次,正好有下属出差路过家乡,陶侃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给母亲。谁知几天过后,母亲却将这一坛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捎了信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你刚当个小官,就拿官衙里的东西给我,这可不是为我,而是让我担心啊!陶侃被这一番话说得愧疚万分,悔不该考虑不周,有了监守自盗的嫌疑,引起了母亲的担忧。他决心牢记母亲的教导,清贞自守,廉洁为官。在这样的时时鞭策下,陶侃一生行正道,成了“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
也正是在湛母的教导下,陶侃做官“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仕途十分顺利,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